楠西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很適合居住、養老
感謝古同學精心整理楠西文史資料
楠西區位於臺南市東北端,屬阿里山餘脈尾陵地帶,東鄰南化區,南接玉井區,西連東山區、六甲區、大內區,北與嘉義縣大埔鄉為界。四界環山,中央為大武壟盆地,為一典型之農業鄉。水果是楠西區主要農產,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主要的農產有:楊桃、梅子、棗子、芒果、龍眼,種類多,質量豐富,稱是「百果之區」。
人文
台南市楠西區舊稱「茄拔」,西拉雅平埔族語意指「木棉」(斑芝樹,馬來語KABAS的意思);西拉雅系「大滿亞族」(昔稱大武瓏社),舊稱「四社熟番」茄拔社的舊址;在平埔族西拉雅系進住前,曾是鄒族活動的地區,後因西拉雅族侵入,致鄒族遷移。
因地處於內山,所以又稱「內茄拔」;另因附近有一座茄拔山,故也稱「茄拔山後」;至日治時期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再依原里名 而簡稱為「楠西」。此地方為曾文溪上游沿岸的東岸一區,清康熙年間時原本為一荒埔地帶,在清康熙末年時有漳州、泉州之移民開拓較西部的二重溪庄(屬於今日 之大內鄉)地方,遂成為此附近地方開拓之始端。清雍正初年(西元一七二三年)之後,又有移民進入此地開拓附近一帶區域,並逐漸拓殖完成今日楠西鄉內的「密枝」、「灣坵」、「茄拔」、「龜丹」、「鹿陶洋」等庄。
日治時期,由於此地位於「楠梓仙溪」之西,因此改為楠西,並設庄,置庄役場,屬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楠西區在發展歷史過程中,曾發生一件影響全區百年來發展的重大事件,即捲入當年「噍吧哖抗日事件」,引起日警大屠殺,致全區兩千多戶一萬五千多人口大減,再加上近年來山區人口外流嚴重,使得人口遞減 。
風景
楠西位於山麓地帶,台三線貫穿全區,且為曾文水庫必經門戶,境內又有著名的梅嶺風景區,湖光山色,是楠西給人的美好印象之一。楠西鄉也因而被形容為「台灣人的美麗故鄉」。全區交通便利,山區景色優美,林木生態多樣,登山步道舒適,是愛好登山者所嚮往的最佳去處,向來是台灣重要觀光地區。 楠西區山巒疊翠,景色優美,人文豐富,境內重要風景名勝有曾文水庫風景區、鹿陶洋江家古厝、梅嶺風景區、灣丘平埔公廨、龜丹溫泉、永興吊橋、楠西休閒公園,以及宗教聖地「玄空法寺」等。這些都是值得遊覽參訪之地。
生活
臺南是全臺灣最有個性的城市,臺灣沒有一個城市像臺南一樣。每一個臺南人的生活方式都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好像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現在,臺北步調再怎麼快,臺南步調卻永遠不變。
生產
在這個山明水秀,人文薈萃的土地,孕育出好吃的好果乾不是隨時都可以買的到的…因為~~楠西小村的果乾…是以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種植得看老天爺什麼時候讓水果成熟才什麼時候製作,想做才做,就算遇到連假,應該是能大賺錢的時候,也不一定會趕工製作。
楠西小村只不斷告訴客人:「不要再來了,我做不來。」在現在資本主義化的工商社會,多數人能賺錢就賺錢,可是臺南依舊按照原本的生活模式。我想這就是楠西小村獨特的姿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